採集時間:103.7.29 |
採集地點:玉井中正橋下 |
|
地質年代:
|
||
化石名稱〈長*寬*高 公分〉 |
化石的特徵 |
|
餅形海膽4*3.5*0.2逸彬 |
早在奧陶紀就已經出現,其種類相當多,我們將海膽又分成規則海膽〈正型海膽〉和不規則海膽〈歪型海膽〉。 在外形上很好辨認, 正型海膽的口孔在殼底腹部的正中央,外殼有明顯的輻射對稱 |
|
海膽小常識: 海膽的身體均包在一個鈣質骨板形成的球狀、盤狀或心形膽殼中,膽殼實際上由五個腕向反口面癒合而成,殼上長有可動的棘刺。海膽的現生種超過840多種,化石種則超過7200種以上,是棘皮動物中化石種類最多的。
通常分為「規則海膽」(正型海膽)和「不規則海膽」(歪型海膽)兩大類。「規則海膽」膽殼多呈球形或半球形,成五輻射對稱,體表具長刺,頭帕海膽、柔海膽、皇冠海膽、長海膽和雕紋海膽等就屬於這一類;「不規則海膽」體表棘刺較細短,主要有楯形海膽、餅形海膽、豆形海膽、盤形海膽、心形海膽、拉文海膽、裂星海膽和壺海膽等。潮間帶到幾千公尺的海底都可以發現海膽的蹤跡,牠們喜歡群居,溫暖海洋中的種類較多。 不規則海膽多生活在軟質海底泥沙中營埋棲生活,靠管足或棘刺緩慢運動,膽殼扁平的沙錢海膽淺埋泥沙中,有時只有反口面的中心部分露出底質之上。 海膽的食性隨種類而不同,有專食藻類、有雜食性、有腐食性,食物有多毛類、海綿、藤壺、苔蘚動物和藻類等。 |
||
化石名稱〈長*寬*高 公分〉 |
現生種 |
化石的特徵 |
綴殼螺4.5*3.6*2.4良輯 |
|
殼體呈鈍三角形,約有3至4個螺層,表面具波浪狀皺摺及細密放射紋,周緣呈不規則狀。殼底極寬且光滑,臍孔大而明顯。 |
簾蛤 5.8*5.6*1.9韋程 再求證王老師 |
|
簾蛤目(Veneroida)殼體外形多樣,但一般兩殼相等;鉸合部通常很發達,式樣變化很多;主齒強壯,常伴有側齒髮育;韌帶多數位於外側,少數種類有內韌帶;閉殼肌為等柱型,前後閉殼肌痕近相等,水管發達。 簾蛤目為雙殼貝中最大也是最為多樣化的一個類群,已知2500種以上。 |
生痕化石 8.1*1.7*0.9宇玄 |
|
此化石留下的痕跡,很難辨認出是哪一種生物的行為模式。 |
生痕化石小常識: Seilacher學者認為生物的活動模式與環境有密切關係,因此建議以生物的運動行為作為分類的依據並提出6種行為模式,說明如下: (1)居住構造
居住構造的形狀一般為豎管或U型等簡單形式的垂直管。由底棲或半底棲性的攝食性生物(吸食海水中微生物,有機物或肉食性生物)建造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居住構造。住所若建於凝聚性較差的沉積物中,為防止管洞四周砂層崩塌生物會分泌出膠質物或利用排泄物或泥球做為壁襯來強化管壁的結構。
由半底棲或底棲性的攝食生物在海床表層沈積物中攝取食物時所挖掘或爬行的痕跡,具有各種不同型態的結構如管狀、螺旋狀等並與層面呈平行或斜交。其所挖掘的管道也成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居住構造。
底棲性生物為了有效的攝取沉積物,因此在海床表面覓食時的爬痕具有蜿蜒彎曲的痕跡且不會相互重疊;此種行為出現於食物缺乏的半深海至深海環境。
生物在海床表面作短暫停留時造成淺凹型的槽狀印痕。 由於被掠奪者追捕或因環境突然改變造成生物逃跑所遺留的痕跡。環境所造成的災害通常發生於突發性的環境變遷,如暴風時強勁的海流與波浪的作用造成海床表層沈積層快速的沉積或侵蝕,迫使居住在表層沉積層中的生物向下或往上脫逃。
|
||
日月蛤 3.7*2.9*0.4奇緯 |
|
殼圓扇形,質薄易碎。上殼灰褐色而有暗紫色的細放射肋。下殼白色。兩殼內面有30至35條放射肋。 |
菱角螺6*1.5*1.2宥金吉 |
|
外唇加厚且光滑,殼表有淺而細的螺溝,呈粉紅色或淡褐色。因其外形酷似織工手中的梭,故英文名梭螺。 |
蠑螺口蓋4.2*3.8*1 問王老師 是那一種的? |
|
台灣南部、澎湖及菲律賓海域產,棲息於淺海岩礁底。 大型貝殼,近球形,殼體厚實。有粗大的瘤列。面綠色而有黑褐色斑。殼口內富珍珠光澤。口蓋大而圓,白色厚重。 |
象牙貝 |
|
|
團聚有孔蟲石11.6*8.9*5.5 |
|
有孔蟲為變形蟲狀的原生生物,它們會形成一個或多個室的外殼,大部分少於一毫米且具有石灰質外殼,這些死亡後的遺骸就是俗稱的星沙。有孔蟲化石層在西部海岸山脈的河床中皆可發現,由於太過細微並沒有被重視。 |
有孔蟲小常識: 有孔蟲是很微小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具僞足。大多數的有孔蟲有殼,殼上有口,有些殼壁上還有許多小孔。
有孔蟲的軟體組織由一團細胞質構成,細胞質分化為兩層,外圍繞著殼並且伸出許的偽足。內質包在殼裡,有一個或多個細胞核,且含有食泡。 |
引自:http://www.ntm.gov.tw/tw/news/news_d.aspx?d=198&no=333
引自: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GeoClass/fossil/index-GC_main01_01_02.html
引自http://web.tcfsh.tc.edu.tw/natu/earth/geo/georoom/fossil/foram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