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大師王保原 剪黏八大步驟 真武殿的剪黏作品
「我這一生注定是做工的命」回首人生,王保原時常這樣喟嘆著。小時候,阿公王鬧典盤算他的八字
,說是做工的命底,他不服氣,硬是想走不一樣的路,一路求學考試,進入日軍在台東的航空廠,接受嚴
格軍事訓練。最終繼承父親王石發的繪畫天份與剪黏手藝,成一代名匠何金龍在台灣的第三代弟子,領
著一班徒弟至南瀛各地b造近百座廟宇。退休後仍不時前往古蹟佳里金唐殿或其他廟宇,提供諸多技術上的
建議,維護南滅廟宇修護則後的品質。
一、家族三代跨工種做匠師
王保原生於昭和4年(1929),現年83歲,祖籍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社。
第一代王北植來台於蕭瓏社(現佳里區)興建祖厝後,傳至王保原是第五代。現居祖厝旁樓房,育有 子女五人,惜均無意傳承手藝。
第一代祖王北樞同治六年(1867)17歲來到台灣,以染布、織紗過生活。祖厝建造一半遇土匪搶劫,屋頂將就鋪上茅草頂。曾至諸羅縣溝尾庄(今嘉義太保市)王得祿庫房處擔任帳房,後再回來蕭瓏社;可想見王北樞應是讀過漢學,識得一些字,王家經濟狀況因此得到改善。
第二代祖王光景(光咫Q六年卒,1890)種荖藤,無作事業。
第三代王鬧典,是王保原的阿公,乃一小木匠師,同治八年(1869)生,昭和12年(1937)卒,夏天喜在佳里金 唐殿說聖喻。擅作木製家具、箍桶等,不時排解鄰里糾紛。
王石發是第四代,生於光31年(1905),年輕時曾是彩繪師父兼畫師,在佳里金唐殿深受剪黏巨匠何金龍手藝吸引,跟隨至汕頭習藝,意外幫家族年譜增添一筆異於往常、影騍`遠的紀事。戰後與長子王保原共同b作南瀛廟宇修繕b建事業。民國76年(1987) 84歲時往生。
二、求學期間至戰後
就讀佳里西國民學校(現佳里國小)的王保原原發現自己喜歡畫圖,對繪畫有著天份,學校美術成績經常拿到「甲」。
王保原佳里西國民學校高等科念2年後畢業,想掙取較高的薪資待遇,考入屏東空軍航空廠,當幼年工學習修理飛機。這一年昭和19年(1944),日人加強皇民化政 策,台灣進入戰爭狀態。想多賺一些錢,王保原自願調去台東機場,以賺取更多出差旅 費貼補家中經濟。
三、台東因緣巧會展開習藝
民國34年(1945),台灣剛光復,王保原17歲,苦惱著家中三餐不繼,物資波動,一日三市。一年多後王石發回南部將妻子兒女帶至台東。然而么弟王名立不適應環境,日夜啼哭,連帶著母親也病倒了。原住民介紹父子倆請教巫醫,亦步行4公里山路下山,搭火車至台東天后宮請教神明,這次因緣巧會,打開王保原一甲子廟宇匠師。
台東天后宮建於光16∼17年(1890-1891),昭和7∼8年 (1932∼1933)時請到名匠何金龍施作剪黏。二次大戰期間遭受盟軍空襲,廟內註生娘娘及土地公神位後方牆面水墨壁 畫上半截毀壞,廟方整修後塗上白灰色。
民國34∼35年(1945-1946)王保原與父親前來台東天后宮,王石發駐金唐殿。王保原見壁畫毀損,遂自行購買一罐墨汁重新繪製繪壁畫上半截,廟方主任委員聽聞此事前來,讚道:「新舊實在很相像。」王石發表明是何金龍的徒弟,曾跟隨至汕頭習藝。
廟方遂央請王石發參與整修,議價過後,王石發接下 台東天后宮油彩工程,整理與重新彩繪大木構架,王保原這才知曉父親懂得彩繪。習藝生涯就此開端,引燃王保原對廟宇工作的興趣。
四、回故鄉大展身手
在台東經濟逐漸穩定,四甲多土地上養著9頭肥豬, 農家生活安定,王保原動定居念頭,欲在台東街上開設 彩繪玻璃匾仔店面。王石發反對,執意返回祖厝仍在的故里,一家人就此回到佳里。
戰後百姓生活普遍困苦,廟宇工作少見。一直到民國45年(1956)金唐殿開始從事剪黏前,王保原的身分是廟宇彩縫師傅,六甲赤山龍湖巖彩續即是此時期作品,亦做了善化慶安宮洗石子堵、人物堵,而店面廣告招牌、民宅中樑錦畫亦參雜著做。擅畫、能捏塑,長期下來,對日後剪黏工作打下好的底子。
五、佳里金唐殿剪粘習藝
佳里金唐殿廟宇進行第四次的整修,剪黏施作首選人物自然是曾跟隨何金龍至大陸習藝的王石發。王家父子進駐金唐殿。王保原28歲才接觸剪黏,不想讓師祖何金龍手藝蒙羞,白天聽從父親指導工作,晚上繼續鍛鍊剪黏技藝,拼了命的學習。王石發並不因徒弟是自己長子而多加照顧,嚴格傳藝之下,加上王保原也有興趣,加速出師的時間。
佳里金唐殿闖出名聲後,佳里地區多所廟宇剪黏或是彩繪工作m指名王保原施作。子良廟、上帝公廟、果 後開天炎帝廟等多所廟宇,經由王保原師傅巧手打造,煥然一新。工作量大增後,王保原開始收徒,蔡根富、呂興貴、楊勝波等人陸續入門幫忙。此時期開始,約莫二十來年,台灣經濟好轉,廟宇工作應接不暇,王保原陸續收了9 名徒弟,是其工作的黃金時代。
六、佳里興震興宮接觸淋搪
震度規模6.1的白河大地震。民國53年1月17日,地震前一 晚,王石發回家整理衣服,隔天一早前往柳b時,發現沒帶錢、身分證,只得半途折返佳里,當晚8點4分發生大地震,柳b果毅後鎮西宮北廂房全倒,平日住宿的地方瞬間毀壞,廟方放置大轎、涼傘與大旗等物的南廂房則是半倒。父子倆幸運逃過一劫,屋頂剪黏亦完好無缺。廟宇工作繼續如火如荼進行著,苓子寮保濟宮舊廟施作剪黏時,廟方追加人物堵,王保原連趕32天,夜裡只休息2小時,造成胃出血。
民國56年(1967),王保原承擔重責,接下佳里興震興宮廟宇整修工程,修護葉王交趾陶作品,好友蔡草如畫師應王保原之邀前來作畫。多年彩繪師傅磨練,王保原對於廟宇繪圖還算有信心,眼見蔡草如作畫出神入化,人物神形具備,王保原毅然決定不再承作廟宇彩繪工作。再矷A時代轉變,傳統剪黏費工,不再受廟宇歡迎,新一代產業「淋搪」作業迅速,產品壽命長,在市場上取代剪黏,徒弟們工作機會日漸減少!長遠思考之後,王保原將佳里興震興宮當成剪黏作品的代表性廟宇,用心施作。
七、時代走向淋搪裝飾
「淋搪」一詞是「淋上釉藥」之意,「糖」指釉藥,是半瓷土燒成的製品,大約出現於民國五十幾年。製作流程快速,高溫一仟二百度燒成,材質耐久,顏色光澤。
王保原遂在鶯歌「寄窯」一工廠租窯燒製陶偶,由窯廠提供技術諮詢,選泥土、煉土、捏製陶偶、上釉與土炭燒製,全m自己來,一去就待兩個月。後來在佳里家中自設電窯,燒製淋搪,陸續施作將軍文衡聖殿(1968)、澎湖廟宇(1969)、大灣清濟宮(1987)等。
八、神明庇佑「做工的」師傅
佳里番仔寮應元宮(1981)完成後,考量身體狀況,王保原師傅不再承接廟宇工程拿了兩萬元當賞金給3名徒弟,往後以「做工藝」心態承接廟于旌仔堵淋塘人物製作,如佳里青龍宮與仁安宮的人物堵,直至家中電窯壞掉,遂收手不再施作。
民國七十幾年,王保原師傅發現心臟不好,做了心導管手術。民國93年4月心臟開刀,醫生替他接了五條血管,5月份接著開大腸癌手術,二年後切除肝臟面對所有病痛,「可以活到現在m是神明在庇佑!」王保原師傅如是說道。近十幾年來,王保原師傅生活規律,每天早上四點床,量血壓、測血糖,約四點半左右出門運動,前往住家附近廟宇上香祝禱。
王保原師傅一生謹守分際,一輩子兢兢業業於其工藝技術上,是國內目前聲望最隆之剪黏師傅。他口中「做工的人生」,是沿襲家族連三代跨工種的匠藝生涯。在時代的劇烈變動中,宿命般成了名匠何金龍在台第三代單傳弟子。台東天后宮讓王保原成了彩繪師傅,10年的磨練下來預藏剪黏技藝所需的繪畫底子。在父親王石發帶領他走入佳里金唐殿時,雖是初次接觸剪黏,王保原曰夜磨練技藝,勤奮加上天份,旋即以無愧於祖師爺何金龍的手藝大放異彩。
|